本来可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哪知道剪指甲破皮,却严重到要截肢?

发布时间:2025-10-27   来源:未知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最近,一则新闻

“糖尿病男子剪指甲破皮失去10根脚趾”

冲上热搜

引起广泛关注

 

陈先生患有糖尿病25年却未予重视,导致一次微小的足部外伤无法愈合,最终引发严重感染。在多次手术后,他的十根脚趾相继被切除。更令人心惊的是,糖尿病的“侵蚀”并未止步,他的十根手指也开始发黄发黑。这场始于“心里有数”的忽视,最终付出了无法挽回的惨痛代价。

 

该故事并非偶然

而是长期忽视糖尿病管理的典型悲剧

今天,我们就来摆一摆这个

“甜蜜的杀手”

——糖尿病

 

知己知彼:科学认识糖尿病

先来看一组数据:2023 年,我国糖尿病患者达 2.33 亿,啥概念?平均每7-8个人里,就有一个“糖友”。如果照这个趋势下去,到2050年,可能每3个人里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一种以长期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核心问题表现为胰岛素“不够用”或“不好用”,会引起眼、肾、神经等微血管病变及心脑血管疾病,还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等急症。

在症状表现上,具有以下特点:

(1)典型症状:即 “三多一少”,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

(2)易忽视的表现:包括餐前头晕、出冷汗、乏力、视物模糊、皮肤瘙痒、伤口难愈合、胃肠功能紊乱、尿路感染、手脚出汗异常等。

注: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无不适,多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后确诊

按《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依病因与发病机制不同糖尿病分为四类: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儿童、青少年,因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岛β细胞,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起病急、“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易诱发酮症,需终身用胰岛素。

2型糖尿病:约占患者90%以上,多中年发病(近年年轻化),因肥胖、少动、高糖饮食、遗传等致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减退所致,多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常因体检或并发症发现。

特殊类型糖尿病:有明确病因,如基因突变致胰岛功能缺陷(MODY)、胰腺病(慢性胰腺炎、胰腺切除)、感染、长期使用激素等引发,较少见。

妊娠糖尿病:因孕期激素变化致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分泌不足患病,影响母婴健康,部分产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看到这儿

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想:“那我以后少吃点糖就行了!”

×

这个说法非常片面,吃糖多,顶多算个“诱因”,是短期升高血糖、加重胰岛素负担的“帮凶”。糖尿病本质是“胰岛素功能障碍”,真正的“幕后黑手”,是遗传、环境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联手作案。别再让“糖”独自背锅啦!

“甜蜜的负担”:糖尿病如何侵蚀全身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带来的并发症。它就像一场悄无声息的“内部腐蚀”,长期高血糖会损害你全身的大小血管和神经。

新闻里陈先生的“十趾尽失”,就是糖尿病足的典型悲剧。这源于两大并发症:

1.神经损伤(失去感觉):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脚部神经,导致脚麻木。剪破皮后,患者可能毫无痛感,无法及时发现伤口。

2.血管病变(缺血):糖尿病会导致下肢血管狭窄、堵塞,使脚部血流严重减少。

这两个问题共同造成灾难性后果:一个小伤口因感觉不到而被忽视,又因缺血而无法愈合。 高糖环境如同细菌的“温床”,伤口会迅速感染、溃烂,深及骨骼,形成“糖尿病足”。当感染无法控制、组织大面积坏死并威胁生命时,为了保住生命,截肢就成了最后的选择。

糖尿病足的悲剧已然触目惊心然而它的可怕之处远不止于此除了糖尿病足,糖尿病还会悄然侵蚀骨骼与软组织,带来诸多危害巨大的影响:

1.夏科氏关节病:因神经损害导致关节严重破坏,患者脚踝或足部关节在无知觉中肿胀、变形,犹如“豆腐渣工程”,最终完全失去功能,致残率极高。

2.骨质疏松与骨折风险:高血糖会干扰骨代谢,使骨骼质量下降、变得脆弱。患者极易发生骨折,且愈合过程异常缓慢。

3.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DISH):多见于脊柱,表现为韧带广泛钙化、骨化,导致脊柱僵硬、疼痛和活动严重受限。

4.软组织病变:常见手掌糖尿病性手关节病(导致手指弯曲、僵硬,俗称“祈祷手”)和冻结肩(肩关节活动度严重丧失),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同时,由于高血糖对全身大小血管、神经的长期损害,可能会导致失明、肾衰、截肢、中风、心梗等严重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加重医疗负担,增加死亡风险。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糖人”了?看下面这张诊断标准:

 

注:OGTT 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HbA1c 为糖化血红蛋白。典型糖尿病症状包括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空腹状态指至少 8 h 没有进食热量

 

确诊后,需定期检测以下关键指标:

科学防治,守护健康的守护指南

目前糖尿病无法根治,仅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可“临床缓解”:1型糖尿病因胰岛β细胞绝对缺乏,需终身用胰岛素;部分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经积极干预可以缓解或逆转。

但是通过规范治疗和良好管理,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生活方式干预(基础):饮食控总热量(超重者日减500-750kcal),多食低GI食物(全谷物、蔬菜),少糖油盐,少食多餐;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慢跑)+2次抗阻训练(哑铃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血糖监测:包括自我血糖监测(SMBG)、血浆血糖测定、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监测频次;

健康教育与心理管理;加强并发症防控。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这一问题呢?

1.  根基:严格控制血糖与血压

这是预防所有并发症的基石,能从根本上延缓神经和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2.  核心:每日精心足部护理

每日检查:养成每天检查双脚(包括脚底和趾缝)的习惯,及时发现任何微小损伤。

正确洗脚:用温水(低于37℃)短时间清洗,用软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是趾缝。

谨慎修剪:平剪趾甲,避免伤及甲沟;勿自行处理鸡眼或老茧。

保持滋润:洗脚后使用保湿霜防止皮肤干裂,但趾缝间需保持干燥。

3.  关键:选择并穿着合适的鞋袜

始终穿着合脚、透气、支撑性好的鞋子,穿前检查鞋内有无异物。

选择柔软、无缝线、吸汗的浅色棉袜,每日更换。

4.  习惯:养成保护性行为

绝对禁止赤脚行走,无论是在室内还是户外。

避免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直接暖脚,以防烫伤。

5.  保障:定期专业筛查

每年至少接受一次专业的足部检查,由医生评估神经感觉、血供和足部结构风险。

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能帮助我们远离糖尿病

(一)糖尿病高危人群(需早期筛查)

包括:1. 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2. 年龄≥35 岁;3. 缺乏体力活动;4. BMI≥24kg/m² 或中心型肥胖(男腰围≥90cm、女≥85cm);5. 有巨大儿分娩史 / 妊娠期糖尿病(GDM)史;6.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史;7. 患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冠心病。

(二)基础干预: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糖尿病)

习惯:戒烟限酒(日酒精 < 15g),缓解压力,充足睡眠;

体重:BMI<24kg/m²,男腰围 < 90cm、女 < 85cm;

饮食:少白米、含糖饮料、油炸食品,多全谷物(燕麦、糙米)、蔬菜(每日 300-500g,深绿色占 1/2)、优质蛋白(鱼、豆制品),规律进餐不暴饮暴食;

运动: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每久坐 30 分钟活动 1-5 分钟;儿童青少年每日运动 60 分钟。

(三)糖尿病前期逆转措施

强化生活方式(核心)

饮食:慢进餐,餐前饮水 + 少量坚果,先吃蔬菜;多膳食纤维(日 25-35g),选藜麦、荞麦等低 GI 主食;日减 400-500kcal 热量,糖 < 25g;

运动:每周 150 分钟有氧运动 + 2 次抗阻训练;超重者减重 5% 以上,可降 50% 患病风险。

药物干预

生活干预 6 个月血糖仍不达标(HbA1c≥5.7%),医生指导下用二甲双胍(0.5g / 次,每日 2 次)或阿卡波糖(50mg / 次,每日 3 次),可降 17%-30% 患病风险。

手术干预(特定情况)

BMI≥32.5kg/m² 的 2 型糖尿病(T2DM)患者,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代谢手术缓解病情。

本文作者:临床营养科 三级专家 刘忠华  骨科/创伤中心 二级专家 董长超

 

 

图说天下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